農村青年王貴仙,在城市闖盪多年後,回到故鄉,進行生態農作的生產。由於身體行動不便,加上生態農作的管理費工,他摸索出一套緩慢農法,用觀念和技術,在困苦之地,開創出美麗的農業願景…雲林縣口湖鄉的農民王貴仙,在老家的廣場上,整理日曬花生,他說不用機器烘乾,採取天然日曬,花生會越曬越香。他原本在都市開設水果行,因為家族農地缺人耕作,決定回鄉務農,朝向友善環境的生態農業發展。來到王貴仙的稻田,他開始下田除草,環顧四周卻發現,別人的稻米已經收割完成,他的稻子才開始結穗。原來緩慢耕作的背後,有著水資源利用以及不抽地下水的保育思維。因為身體不便,他不容易彎腰除草,於是就想出用腳踩的方式,將雜草當成吸管,把地底養分吸上來再踩踏入土,成為最佳的自然肥料。為了進行生態耕作,王貴仙以水果發酵製造微生物菌養液,灌溉提供稻作養分。這天記者跟著他載運養液到田間灌溉,卻發現車後載滿米酒。他笑說米酒不是給人喝的,而是給土地用的。王貴仙就像農地點子王,克服困難,一直有新招實踐他的緩慢農法。不過這些都非憑空想像,而是他重返校園,將學習到的農業知識,配合實際經驗發展出來。幾年下來,王貴仙的農場種出名聲,開始受邀演講。他到一所小學,向學童介紹故鄉的花生產業。在校園的小小農園,他指導學生種植花生,學生半玩半學,開始接觸生態農業,學習思考故鄉的環境問題。
http://ptsvod.cnu.edu.tw/ptsvod/contentPage.aspx?cid=1&scid=5&tcid=14&vgid=383&vid=4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