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公尺高的河堤,阻隔了視線,讓人都快忘了,台北是個有河流陪伴的城市。沿著延平北路,基隆河與淡水河在路的盡頭交會,右側是關渡,左側是五股、蘆洲。腳下,則是社子島,在大台北防洪計畫裡被列為滯洪區,全面禁建。四十多年來,從純樸走向混亂,成了大都會裡的庄腳所在。從地圖上看起來像隻水鳥頭部的社子島,一直想要起飛,但該怎麼飛?從前,社子島是獨立的沙洲島,形狀像剖半的葫蘆,淡水河與基隆河帶來沃土,成為重要的蔬菜生產區。1974年,中山高速公路興建,蔬菜生產不敵中南部菜價而逐漸沒落。當時,修路工程填平了番仔溝,社子島從此變成半島,延平北路五六段與市區相連,因為交通便利,迅速發展,卻因為一場颱風,劇烈扭轉命運。1963年,葛樂禮颱風造成台北盆地大淹水,漲潮、海水倒灌,加上石門水庫以每秒高達一萬立方公尺的水量洩洪,社子島在水裡泡了三天三夜,造成224人死亡,損失超過十四億。葛樂禮過後,台北盆地的水文系統因而大幅變動。1964年起,水利單位將基隆河截彎取直,並炸開關渡的獅子頭隘口,修築以兩百年洪水頻率為保護標準的高堤。於是,高堤內住宅、商業大樓不斷建起,人口密集。高堤外與大台北的發展,一夕脫鉤。1970年,經濟部「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檢討報告」中,明訂社子島為洪泛區。滯洪,全面禁建,苦了居民,隨著建物老化,生活品質日趨低落。農業沒落,部分居民把農地出租,資源回收場、土石堆置場、小型工廠進入社子島,現在這裡到處都有違章建築,原本引水灌溉的溝渠也不再清澈,流動的是工廠的廢水。
http://ptsvod.cnu.edu.tw/ptsvod/contentPage.aspx?cid=1&scid=5&tcid=14&vgid=448&vid=5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