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有一群年齡三、四十歲的劇場成員,像紀蔚然、周慧玲、王孟超、魏瑛娟、黎煥雄等人,白天有自己的工作,晚上則聚在一起,寫劇導戲,開製作會議,愁苦劇本、愁苦票房、愁苦宣傳、愁苦什麼是創作……這就是「創作社」的由來。在九十年代「創作社」成立時,小劇場的演出型式在台灣已經有基礎,演出團體如雨後春筍紛紛興起,並出現與社會、政治結合的小劇場活動;漸漸地、擺脫政治色彩,追求藝術形式的創新。團員來自四面八方,每個人對藝術的詮釋及理念也不同,唯一相同的只有「堅持原創」,以及劇場的精神。探索新的美學風格,嘗試不同的創作組合方式以激發創造力。多年來,「創作社」經典作品:如《夜夜夜麻》三部曲、《幾米「地下鐵」一個音樂的旅程》、《少年金釵男孟母》等多部精采體現台灣現代劇場的多元創意,獲多方肯定與讚賞,頻頻獲獎。在各種表演藝術裡,「小劇場」一直被視為場地小、經費少、實驗性強、小眾、前衛的表演──每年都會推出作品的「創作社」,在2012年秋季也會推出新戲第21號作品「拉提琴」、第22號作品「逆旅」;【公視藝文大道】就邀請到的兩位來賓,是來自台灣小劇場界很有名的團體「創作社」的成員,一位是幫台灣許多名劇團(如雲門、當代、表坊、屏風)設計舞台的王孟超,一位是「創作社」的行政總監李慧娜,一起來研究小劇場的魅力究竟在哪裡。

http://ptsvod.cnu.edu.tw/ptsvod/contentPage.aspx?cid=1&scid=6&tcid=19&vgid=1&vid=617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106年教育部獎勵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
    發表人
    蕭博覺
    單位
    影音網 (root)
    標籤
    金鐘獎, 藝術文化
    建立
    2017-08-16 00:00:00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0-07-29 14:08:57
    瀏覽
    337
   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