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燃煤、核能等集中式發電,產生許多問題,尋找更多元、更分散的自然發電,成為重要課題。台灣許多鄉村,擁有自然資源,居民也不斷嘗試,希望在追求社區微發電的年代,貢獻自己的一份電力…台東縣瑞源村,保存一座建於日本時代,至今還能運作的水車碾米廠,紀錄了沒有電力的時代,地方居民如何用水帶來電力。水車動力來自圳水沖激,高低差推動渦淪機,帶動碾米機組,不只脫殼碾米,還能抽風排氣。水車碾米廠在關閉五十年後,目前已經修復,以歷史建築身分保存,並且規劃小型園區,提供標租營運,同時展示水車運作。走進台東東興發電廠,廠區人員介紹巨大的上水池,整個電廠發電,就從這裡開始。東興發電廠建於1930年,利用大南溪發電,是台灣東部最早的水力發電廠,電廠設計保留早期小規模社區發電型態,透過水位高低落差發電,早期發電量極少,僅提供社區使用,現今增添機組後,發電量為九百千瓦。早期台灣水力發電,是電力主要來源,分散各地的發電廠,也呈現分散型、區域型發電,但是隨著燃煤、核能發電興起,發電走向集中化,也帶來更多污染與核安問題,引發爭議。於是一些鄉村利用鄰近資源,開始發電的實驗,希望重回分散型的自然能發電,來解決問題。在宜蘭縣大隱社區的埔林圳上,一群人正在維修水力發電機。這台水圳發電機的特別之處,是不靠水位高低差,而是靠水流推動,只要水流平穩,就能發電。埔林圳剛好利用宜蘭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,水量相當穩定,於是設計了水圳發電。目前埔林圳的電力可提供路燈使用,一旦改善轉速齒輪,讓轉速更快,就可以加大發電量。大隱社區推動水圳發電,也希望打造水車意象的社區文化,讓人們看見先民對自然能源的利用。
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106年教育部獎勵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
    發表人
    蕭博覺
    單位
    影音網 (root)
    標籤
    能源
    建立
    2017-07-27 00:00:00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0-07-29 14:02:07
    瀏覽
    437
    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