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,高雄小港湧現一波波車潮,許多人趕著到臨海工業區上班。工業區內將近五百家工廠、二十多種產業,工廠排放外加大卡車、汽機車的廢氣,讓視線灰濛濛,呼吸起來真的不怎麼好受…每天一出門,黃耀雄得先穿越一大片工業區,煙囪、油槽、電塔是沿途風景,他的家鄉大林蒲,原本是有三百年歷史的漁村聚落,因為十大建設與臨海工業區開發,逐漸被工業包圍,當地居民被迫長期和火力發電廠、煉鋼廠、煉油廠做鄰居。與工業為鄰有許多無奈,尤其夜晚常不時聞到酸臭的刺鼻異味,就算門窗緊閉,也難睡個好覺。往北走,來到高雄楠梓地區,當地居民在仁武、大社工業區和中油煉油廠的夾擊下,也是同樣的心情。高雄,是台灣石化發展的火車頭,1946年中油接收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,重新整頓為高雄煉油廠,石化相關產業陸續進駐,從此高雄被重工業盤據,大大小小的煙囪成為獨特地標,也註定了空氣污染的命運。每天呼吸這樣的空氣,到底對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?從2012年開始,高雄市衛生局就委託學術單位,對左營、楠梓、仁武、大社石化工業區三公里內的居民,進行健康風險評估,經過兩年監測發現,這些區域空氣中甲醛、乙醛、苯、1,3-丁二烯等致癌物質濃度偏高,相較於對照組高雄旗山美濃居民,致癌風險高出1.8倍,比花蓮高出4.5倍。空氣的擴散沒有界限,遠離工廠並不代表就能免除空氣污染的風險,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高雄重工業發展的代價,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小民遊高雄,另類的煙囪之旅,帶著民眾到石化工業區周遭,與在地居民對談,讓大家了解經濟發展下,被犧牲的高雄。

    位置
    資料夾名稱
    106年教育部獎勵科技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
    發表人
    蕭博覺
    單位
    影音網 (root)
    標籤
    環境保育
    建立
    2017-07-27 00:00:00
    最近修訂
    2020-07-29 14:02:19
    瀏覽
    351
    更多